數據顯示,2017年,皇臺酒業糧食白酒產品營業收入約為0.39億元,占總營收比重82.42%,為其主要經營產品,同比降幅高達30.73%,除此之外,葡萄酒產品營業收入約為0.05億元,占總營收比重11.03%,同比下降25.18%。
業內人士向《財經嘯侃》特約、獨家撰稿人王詣予表示,皇臺酒業在白酒行業發展過去的十年中,未能抓住行業發展的黃金十年,同時在行業深度調整之下、企業的白酒業務受到了沖擊之下,未能采取有效措施。
“競爭對手金徽酒在甘肅市場發力,以及漢武御、古河州等區域品牌在中低端的拓展,同時一線品牌中高端產品在甘肅市場的發力,勢必蠶食皇臺酒業從低端到中高端的市場”,業內人士稱。
數據顯示,2016年,皇臺酒業對部分多年不用且滯銷產品的包裝及多年積壓的滯銷庫存商品提取大額存貨跌價準備3484.17萬元;2017年對不再使用的老款包裝物補計減值損失1844萬元。
隨著酒類行業市場格局變化,皇臺酒業自身調整舉措卻出現滯后,競爭對手趁此發力,擴大營銷,搶占市場,對皇臺酒業造成不小沖擊,庫存劇增、商品堆積,這與其內部經營管理策略失調也有很大關系。
皇臺酒業在4月28日發布的2017年度業績快報中表示,營收之所以下降,主要是前任管理層離職前大肆進行以快速變現為目的的買贈促銷、讓利銷售、低價銷售活動,擾亂了產品價格體系,導致經銷商庫存積壓嚴重,產品不動銷,而公司失蹤的大宗成品酒,或加劇了公司產品在主要銷售區域出廠價及市場價的倒掛現象,影響到 2017 年整體銷售收入。
知情人士也向媒體爆料,過去的10多年里,皇臺酒業大股東幾經更迭,幾乎每次更迭都伴隨糾紛內訌,多次出現前大股東及二股東狀告自己,原管理層甚至成為傀儡,無奈出局。
在持續糾紛內訌中,皇臺酒業其他管理層也分崩離析。梳理發現,僅2016年、2017年兩年時間,皇臺酒業離職高管高達十余人。
其中包括董事長、副董事長、總經理、副總經理、財務總監、審計部負責人、董秘以及多位獨董、董事、監事,以致皇臺酒業一度出現公司監事會不足三人的情況。
白酒行業分析蔡學飛對此表示,皇臺酒業經營業績慘淡,主要原因在于股東之間內訌不斷,導致了皇臺酒業高層人員變動頻繁,無心經營,使得酒企錯失了行業發展紅利期,對企業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傷害。而隨著西北酒企如金徽酒、青青稞酒、西鳳酒的不斷擴張,皇臺酒業自然節節敗退。
調整舉措滯后、經營策略跑偏、主業低迷、債務纏身、內訌不斷、分崩離析,這些影視劇般的劇情真實的發生到皇臺酒業身上,曾經的“南有茅臺,北有皇臺”,令人唏噓。
但皇臺酒業方面仍對未來抱有期望,“受相關訴訟案件、存貨庫虧事件及相關人員涉嫌經濟犯罪案件的負面影響,或對公司戰略合作、重組進程、生產經營、未來發展產生一定影響,但董事會及管理層有決心、有信心、有思路、有能力使企業起死回生,堅定不移地持續提升盈利能力與可持續經營能力,朝最好的方向做最大的努力”。
未來,處于退市邊緣的皇臺酒業能否否極泰來,在競爭激烈的資本市場中能否“保殼”成功,仍處于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