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經營雜談16:
國產很多葡萄酒企業之所以做得不夠好,有很多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一直采用“跟隨戰略”。上帝很公平,沒有付出就沒有回報,不下功夫去琢磨市場琢磨客戶,就不能挖掘與創造出深層次需求,更不可能給客戶帶來全新的體驗,打擦邊、搞模仿、以差充好、做表面文章,怎能取勝?
葡萄酒經營雜談17:
我們很多企業老總很容易犯的錯誤是:以個人喜好決定策略與品牌形象。這是“人之常情”。是人就具有主觀性。我們都是在不斷地尋求客觀的過程中前進的。但對于做經營做營銷的人來說,要把自己忘了,你可以不知道你是誰,但要知道你為誰?他們是在想什么?你能給他們什么?
葡萄酒經營雜談18:
一個企業的發展有三個驅動力:利益驅動、管理驅動、文化驅動。利益驅動是工資、提成和獎金,最有殺傷力但沒持久力;管理驅動或機制驅動,比較規范,具有持久性但缺乏創造力;文化驅動也叫價值驅動,最具持久性和創造力。企業初創期用利益驅動,發展期用管理驅動,成熟期用文化驅動。
葡萄酒經營雜談19:
所有市場的僵局都是因為絕大多數企業都愛圍繞已經被滿足的市場需求進行死纏爛打,圍繞已知的市場需求進行競爭,產品和服務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創新。企業之間只有不斷地模仿與抄襲,這樣的競爭結果,只是給消費者多了幾個選擇。企業和品牌也不會為市場作出任何貢獻。
葡萄酒經營雜談20:
企業經營中的快與慢的結合很重要。根據地市場的建設一般要慢一些,因為你要建的扎實,但擴張的時候速度一定要快,因為你要用速度占領制高點。企業文化建設要慢,因為思想意識形態的問題要逐漸滲透,但現實制度的建設要快,雖然它是文化的體現,但企業要明辨是非、行為要有規矩。
葡萄酒經營雜談21:
好酒不一定好喝,好喝的不一定是好酒;外在的美丑并非影響藝術價值的絕對關鍵。一瓶葡萄酒好不好喝,也同樣不是好葡萄酒的必要條件。是否擁有無可取代的獨特風格才是核心所在。
葡萄酒經營雜談22:
不攪局,何來破局?這個觀點可能一部分人會反對。但你仔細想想,市場再大也需要時間來發展,而當前的市場就那么大,有限的資源早被知名品牌、大企業、強勢品牌已經牢牢占據了,你拿什么來競爭?不出位怎能破位?不破位怎能上位?世界上有諸多企業都是在“攪”局中發展起來的。
葡萄酒經營雜談23:
盲品是指在沒有看到酒瓶及任何提示的情況下,憑酒的顏色、香氣及味覺,來推斷采摘年份、品種、產區、大致價格及優劣。盲品無禁區也無極限,縱觀各種商品,可能葡萄酒是最合適的盲品對象。雖然盲品是一種技能,但我們還是把它當做一場游戲吧,游戲才能產生真正的樂趣。
葡萄酒經營雜談24:
培訓可以短期強化,但更多的是長期培育與理念滲透。很多企業指望培訓帶來的效果是“立竿見影”,結果業績也會“曇花一現”。其中,特別容易犯的錯誤是只注重“訓”,不注重“培”。培訓培訓,培在先,這不是靈丹妙藥,而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基礎工作。
葡萄酒經營雜談25:
企業的經營只要方向是對的,就不怕路遠。捷徑會有,但必要的過程還是要經歷的。很多中小葡萄酒企業生活得很苦,內因是主因。企業老板要從自身找原因。外因條件不好,但依然有企業成功;外因條件很好,但你的發展方向、戰略制定、內部管理跟不上,營銷水平差,一樣會失敗。
葡萄酒經營雜談26:
很多時候,市場并不需要很多產品,但很多企業的產品太過豐富,哪個都覺得有價值,甚至每年還要開發一大推,連自己都很難記得住。市場其實最需要的不是有價值的產品,而是有使用價值的產品。每年找個時間專門思考砍掉一些,勇敢地砍掉是取得勝利的重要一步。
葡萄酒經營雜談27:
現在很多酒莊的投資者、經營者,一個非常不好的現象是:酒莊定位、建筑設計、功能設定等等都是企業主自己認為應該這樣,除非你的判斷非常準確,否則,前期做了大量工作,投了不少錢,卻沒有效果,甚至未來也一樣艱難。磨刀不誤砍柴工,決勝在開端,開局不好,影響全局。
葡萄酒經營雜談28:
一個人要成功,首先,自己要行;其次,要有人說你行;再次,說你行的人要行;最后,你說誰行誰就行。葡萄酒企業做品牌也具有部分相似的道理,首先,產品品質要過硬;其次,要有良好的口碑;再次,消費領袖要強大;最后,你生產的產品大家認為都是好產品。
葡萄酒經營雜談29:
一個酒莊的經營者不要同是又是釀酒師。經營酒莊是市場行為,釀酒是技術行為(雖然也要了解市場),是兩個不同的范疇。莊主要懂釀酒,但沒有必要成為釀酒師,他需要精通的是如何經營。一個酒莊的發展要看酒莊莊主是不是一個經營管理的人才,而不是他本人的釀酒技術有多高。
葡萄酒經營雜談30:
我經常和我的員工說:你們不是在給我干,而是在給自己干,你不是為了我而努力奮斗,那沒有意義,而是為了自己而努力奮斗。裝在自己腦袋里的東西,誰都搶不走。你做的好,自然就為企業創造了價值。我們不需要溜須拍馬,不需要阿諛奉承。雖然這很難做,但管理者要營造這種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