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以百威英博為代表的啤酒巨頭們攜帶著旗下收購的精釀啤酒品牌開始進軍中國。這一舉動,引起了國內精釀啤酒屆的強烈反應,有人認為是“狼來了”;也有人認為,巨頭們的資本、渠道優勢可以幫助國內市場的教育。
目前來看,國內精釀啤酒形成了本土精釀品牌、國內巨頭品牌、國外巨頭品牌三足鼎立的形勢。這三種品牌也在按照各自的“套路”進行營銷活動,均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比如國內本土精釀品牌大多以小型啤酒廠、前店后廠、酒吧、啤酒超市或體驗店的形式存在,而前店后廠、體驗店等形式的涌現,刺激了精釀啤酒的消費,有力地推動了國內精釀啤酒的發展。而這也被視為中國精釀文化的發源地。
其次,國內巨頭品牌從一開始就采用高舉高打的做法,推出高端定位產品,大肆宣傳一番,然后投放到其傳統渠道進行銷售,收效往往不盡人意。隨后便改變策略,從增強與消費者互動以及新渠道的小切口切入,反而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比如此次青島啤酒的精釀機甲全國巡展便收效不錯。
而作為“野蠻人”進入的外資品牌,似乎也沒有采用人們預料中利用其渠道優勢布局全國市場,而是采用了以點帶面,用吧文化逐步占據市場。比如百威自從攜鵝島“入侵”以來,便搞起了鵝島餐吧,吸引了眾多消費者。
隨后,其又收購上海本土精釀品牌拳擊貓。目前,百威在上海至少擁有了8家酒吧。此外,百威還和在國內擁有豐富的線上線下資源的1919進行合作,旨在為中國年輕一代提供更開放與個性化的精釀啤酒體驗。
精釀的發展仍舊困難重重
雖然國內精釀啤酒需求不斷增強、品牌也不斷增多,但是就如黎明前的黑暗一樣,目前國內精釀啤酒行業也存在著種種困難、問題,制約著其發展。
對于百威英博攜精釀品牌鵝島挺進中國市場,就曾有業內人士表示,許多國內經銷商之所以不代理國內精釀啤酒品牌,與國產精釀啤酒品質整體水平較低仍有關系。當然,我們應該看到的是,目前國內精釀啤酒品牌的品質在不斷提升,在國際比賽中斬獲大獎便是很好的佐證。
也有人認為,目前國內精釀啤酒品牌缺少更專業的市場運營和品牌管理,從產品釀造,到市場布局,到渠道商管理,再到品牌塑造,然后是營銷策略都有待提高。此外,政策限制、從業者資金不足等都制約著精釀行業的發展。
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國內精釀啤酒的發展飽受人們質疑的還是行業標準的問題。據了解,國內精釀啤酒行業仍然沒有相應的政策法規以及統一的行業標準,這就造成了對精釀啤酒監管的不力局面。
有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國內精釀啤酒尚屬于新興事物,產業規模很小,行業門檻相對較低。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過多的規定來限制其發展,對處于萌芽狀態的精釀啤酒來說是一種傷害。
但中國酒業協會啤酒分會秘書長何勇表示,從短期看,規范的建立會提高整個行業的準入門檻,會造成行業規模的縮減,但從長遠來看,規范的建立對整個精釀啤酒行業來說則會起到有效的保護作用。
從目前來看,國內精釀啤酒行業要取得像美國精釀啤酒的發展規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還是要找到適合國內文化、消費的精釀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