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筆者圈內的朋友都在討論一個話題,線上的進口葡萄酒爆款起量那么快,各路明星大神也都在賣自己品牌的葡萄酒,那對于我們這些手上有多個小眾酒莊產品的貿易商來說,是不是生存空間越來越窄、營銷成本越來越高?
確實,行業同仁們的這些擔憂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筆者認為我們也不必對目前的行業形勢太過悲觀。中國經濟處于轉型變革期,進口葡萄酒市場也是在探索中前進的,目前并沒有定式定論。
中國的葡萄酒文化是利他性的,也就是說與不同的朋友喝酒會有不同的選擇,一定會考慮對方的感受。比如即使你是位屌絲,平時都喝網絡上大賣的親民爆款產品,但當你請重要領導或客戶吃飯時,可能就會拿出有歷史文化積淀的酒莊酒;如果你是位商務人士,日常工作應酬會喝中高檔以上的酒,但當與家人親戚小聚、與生活中的小伙伴們把酒言歡的時候,可能就會拿出更易飲更適口的大眾化酒款。
中國酒文化是圓桌文化、共飲文化,不同場合不同朋友吃飯會有不同的酒款需求,尊重不同人的口味喜好、產區偏好等,都會帶來不同的選擇。其實筆者覺得這種消費文化就注定了不管是酒莊酒還是酒廠酒,都會有不同的消費人群。這些消費人群有時是交錯疊加的,并不是說是有逼格的就只喝這一類酒莊酒,筆者相信與其他朋友打交道的時候也會去喝一些其他的流通品牌酒。這個我們不應該對立起來,中國市場足夠大,有不同的消費者去選擇他們喜歡的不同產品。
其實國外酒莊更多,他們的消費者也沒有說一定要認準哪個酒莊的產品來喝,也是根據不同需求會有不同選擇。另外一方面,就拿我們國內的啤酒行業來講,我們到青島了肯定是要喝青島啤酒,到重慶了會喝山城啤酒,在濟南可能會喝趵突泉。其實白酒更是這樣,到四川了喝濃香型,到貴州喝醬香型,到山西喝清香型,很難說什么酒能夠一統江湖。這也有點類似小吃,南京有鴨血雞湯、東北有殺豬菜、成都有火鍋,這是一種完全不同的體驗,而且不同的菜品我們需要不同的葡萄酒來搭配,中國市場太大了,走一路吃一路喝一路,這本來就是一場美食美酒之旅。
所以,我們完全不用去擔心未來市場會被某一類爆款寡占,一定是百花齊放走差異化路線。現在有些從業人員把進口葡萄酒神秘成了小眾逼格的玩物,筆者認為從營銷傳播角度來講是不合適的。
現在進口葡萄酒最需要做的是縮短和消費者的距離,比如價格的親民性、購買的便利性、選擇的高辨識性等。進口葡萄酒未來一定是要品牌化發展,產品品牌化、標準化、親民化的會成為未來市場的主流,但,那些專業酒、特色酒也有自己的專屬消費人群,這塊市場會永遠存在,但是其營銷方式或許和流通品牌酒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