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互聯網+時代的大背景:新常態與經濟轉型
第三節 世界經濟形勢與主要國家經濟發展戰略 之二
二、各主要國家工業化戰略
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在刺破歐美國家虛擬經濟泡沫的同時,也重新喚起了對工業的重視。在經濟復蘇進程中,振興工業成為歐美國家的一項重要戰略選擇。
(一)美國的再工業化
工業化以來,制造業一直是美國經濟的支柱。但從20 世紀80 年代起,美國走了一段制造業空心化的彎路;以發達資本市場為主體的虛擬經濟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實體經濟不斷萎縮。
為引領經濟走出困境,奧巴馬政府最終把再工業化作為美國經濟復蘇的重大戰略。
2009年12 月,美國發布了《振興美國制造業框架》政策綱要,擬從七個方面推進再工業化:
強化工人培訓;為技術與貿易經營的創新提供經濟支持;為貿易投資提供高效、穩定的資本市場;加強對新能源、通訊技術、高鐵及基礎設施的投資;為出口企業創造良好的國際營銷環境;完善利于促進制造業發展的有關稅收、法律以及監管機制等。
2010年8月,奧巴馬簽署《制造業促進法案》,旨在降低制造業成本,恢復其全球競爭力,并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并且選定了新能源、新材料、精密儀器、運輸工具及電子產品等行業,作為制造業復興的主要突破口。
美國再工業化不是要重建傳統低端制造業,而是大力發展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產業,推動美國制造業的革命性升級,以再工業化作為搶占世界高端制造業的戰略跳板,以達到鞏固并長期維持其世界第一經濟超級大國地位的戰略目標。
如今,美國的“再工業化”已初見成效。2010年2月以來,制造業已為美國人創造了53萬個就業計劃,實現連續31個月增長,創過去近25年以來最佳表現。1950年美制造業占其GDP的比例為27%,為美國總就業提供31%的貢獻;2010年,這兩個比例已分別下降至12%和9%;2013年,制造業的比例已回升至15%,制造業就業機會也隨著蘋果、GE等企業的回遷而顯得前景明朗。從外貿角度看,美國出口額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例,也已從1995年的9%上升至13.5%,且這一勢頭有進一步加快的跡象。
(二)德國工業4.0
“工業4.0”的概念源于2011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其初衷是通過應用物聯網等新技術提高德國制造業水平。
在德國工程院、弗勞恩霍夫協會、西門子公司等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大力推動下,德國聯邦教研部與聯邦經濟技術部于2013年將“工業4.0”項目納入了《高技術戰略2020》的十大未來項目中,計劃投入2億歐元支持工業領域新一代革命性技術的研發與創新。
隨后,德國機械及制造商協會等設立了“工業4.0平臺”,德國電氣電子和信息技術協會發表了首個工業4.0標準化路線圖。
“工業4.0是指工業生產方式的革新,即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給工業生產帶來的革命性變化;本質是基于“信息物理系統”實現“智能工廠”,核心是動態配置的生產方式,首要目標是工廠標準化。
“工業4.0”項目主要分為兩大主題:”一是智能工廠,重點研究智能化生產系統及過程,以及網絡化分布式生產設施的實現;二是智能生產,主要涉及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以及3D技術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等。
“工業4.0”為德國描繪了一幅全新的工業藍圖:在智能與網絡化的世界里,物聯網和務聯網將滲透到所有關鍵領域,創造新價值的過程發生改變,產業鏈分工將重組,傳統行業界限將消失,并會產生各種新的活動領域和合作形式。
德國政府期望通過實施工業4.0支持工業領域新一代革命性技術研發與創新,保持工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和金字塔的頂端地位。
“工業4.0”首先能提高生產效率,預計可以將企業生產效率提高30%;其次可以實現資源最佳利用,更好保護環境。
目前,不少德國科研機構和企業已經實施了“工業4.0”戰略:弗勞恩霍夫協會在其下屬六七個研究所引入了工業4.0概念,西門子公司已開始將這一概念引入其工業軟件開發和生產控制系統,未來卡車2025是戴姆勒實施工業4.0的代表作之一。
博世洪堡工廠射頻碼系統投入使用后,庫存減少了30%,生產效率提高了10%,節約了幾千萬歐元,同時還實現了產品流程控制的透明化、實時化。
到2025年,“工業4.0”可為德國創造累計2670億歐元的附加值。
(三)新工業法國計劃
早在金融危機爆發前,法國工業已經出現產業空洞化現象。
近十年來,法國喪失了75萬個工業崗位,工業占整個經濟的比重由2000年的超過21%下降為2013年的19%;法國工業產品附加值在歐盟中所占比例不斷下降,目前大約為歐盟工業產品總附加值的13%;外貿赤字上升到600億歐元以上,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法國競爭力遭遇嚴峻挑戰。
法國政府于2013年9月推出“新工業法國”戰略,旨在通過工業創新重塑工業實力,推助法國企業競爭力提升,使法國制造業競爭力處于世界最前列。
“新工業法國”戰略設定了三個優先領域:環保和能源、健康、新科技,涉及可再生能源、無人駕駛汽車、未來高速鐵路、智能電網等34項發展計劃,每一項計劃都有專人負責。34個項目預計調動200多億歐元,四分之三將來自私營部門,國家計劃投入35億歐元。
10年內,“新工業法國”計劃將為法國創造48萬個就業崗位、455億歐元工業基礎增加值,并將使法國出口額增加40%。
奧朗德將法國政府在這一輪振興工業計劃中的角色分為三種:(1)規劃優先事項,但具體事務由專業人士確定;(2)營造良好的經營環境,比如出臺稅收優惠政策、提高年輕人教育水平、鼓勵科研院所開展相關科研;(3)提供金融支持,便于企業及時融資。
在這一理念指導下,在“新工業法國”計劃的前期調研中,牽頭的是法國國家工業理事會而非法國負責工業的政府部門,保證了國家意志和專業意見能夠相互結合。
圍繞34個發展項目,分批成立了6個指導委員會,每個委員會分別負責審查5~6個項目計劃。截至2014年7月,34個優先發展項目的實施路線圖均已通過指導委員會的審查,進入落實階段,法國工業復興將迎來新的起點。
在“新工業法國”戰略公布后的一年時間里,法國已推出了無人機、電動汽車等10項標志性成果。
本文系《二維碼:萬物的入口——互聯網+時代的營銷圣經》連載(21)
待續……
(參考文獻:《歐美工業振興戰略及其對我國工業發展的啟示》,《中國經貿導刊》2015.1.趙婷&劉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