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地處豫皖交界處一家地產白酒企業負責人趙先生告訴《華夏酒報》記者,在名酒品牌的擠壓下,他們發展的壓力很大,去年有25%以上區域銷售出現下滑,隨著銷量的下降,產量也減少了20%。
據趙先生透露,去年,他知道的就有五六家小微企業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今年可能還會有企業停產。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白酒產量峰值在2016年,彼時年產量為1358萬千升,此后產量一路下降,到2021年僅為715.63萬千升。2021年的白酒產量較2016年的峰值足足下降了47.3%,幾乎腰斬。
5年時間,白酒產量減少一半,但白酒銷售收入和利潤不斷提升。數據顯示,2021年前11個月白酒企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1666.51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25.64%。業界認為,白酒業績喜人的背后是消費升級和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01、品質提升,高質量發展成關鍵
2016年,既是白酒行業峰值最高的一年,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分水嶺。當年全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完成釀酒總產量1358.36萬千升,白酒行業實現銷售收入6125.7億元。
同樣是2016年,白酒年產量下降的省市區共有11個。其中,遼寧省白酒年產量8.28萬千升,下降80.78%;西藏自治區白酒年產量0.05萬千升,下降28.62%;浙江省白酒年產量1.15萬千升,下降21.13%;江西白酒年產量16.01萬千升,下降12.18%;下降幅度超過5%的還有河北、福建、廣東。
2017年,規模以上企業1593家,至2019年,規模以上企業數量減少至1176家,企業數量減少了417家。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1-11月,全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1040家,數量持續減少,虧損企業170家,虧損面達到16.35%。
規模以上白酒企業數量的逐年減少和白酒產量的連創新低,說明白酒行業提前進入品質提升和優勝劣汰的發展階段。
數據顯示,茅臺系列酒去年營業收入126億元左右,五糧液系列酒也實現了百億的銷售佳績,汾酒去年預計凈利潤52.34億元-55.42億元,同比增長70%-80%。除此之外,習酒、舍得、酒鬼、國臺、劍南春、水井坊等企業的快速發展,進一步搶占了優質消費市場,消費呈現出向名酒和優勢品牌轉變的趨勢。相比之下,區域品牌和地產酒的生存空間進一步變小。
隨著人們對高品質、高質量白酒的訴求日益加強,白酒行業的科研導向也從提升產量向提升品質轉變,高品質釀造、綠色生態釀造、智能釀造日益成為白酒產業科技創新的方向,科技創新對產業的引領和驅動作用進一步加強。
去年4月舉行的“第10屆中國白酒T9峰會”上,參會企業領導一致認為,中國白酒產業已進入“名酒引領產業發展的時刻”。
五糧液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曙光認為,當前,白酒進入品質消費時代,產品品質是企業的生命,是一個企業,乃至一個行業得以永續傳承的根基。中國白酒不同品牌、不同香型之間按照“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原則,形成更加和諧的產業生態。
在去年12月10日的茅五高層座談交流中,雙方就開創合作新局面,共同促進白酒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達成共識。
品質提升,高質量發展在一定程度為企業增添新的競爭力,也為產區發展和地方發展注入了活力。以習水縣為例,2021年,習水縣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白酒,產能增至13.1萬千升,白酒產業貢獻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縣的89%以上,貢獻稅收占全縣的75%以上。
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宋書玉曾表示,我國白酒行業發展特點鮮明,規模以上企業數量逐年減少,行業集中趨勢明顯,產銷量基本呈現逐年下降趨勢,體現了市場供需關系和消費需求變化;另一方面,產品銷售收入和利潤水平逐漸提升,表現出酒業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也體現了消費者追求健康和理性的消費訴求。
02、馬太效應,催生白酒產業變革
數據顯示,2021年1~11月,全國規模以上白酒企業累計完成銷售收入5236億元,同比增長18.1%;實現利潤1443億元,同比增長28.7%。
白酒產量的降低只是總產量的減少,對于優勢白酒企業和優勢醬香白酒品牌來說,其呈現增長和產能擴張的發展狀態。宋書玉曾表示,目前酒行業產業利潤集中在頭部50家企業,在約4%的企業中,品牌集中度和產業利潤集中度均有大幅提高。
從2021年19家上市公司前三季度營收規模來看,百億元體量的白酒上市公司分別為貴州茅臺、五糧液、洋河股份、山西汾酒、瀘州老窖、順鑫農業、古井貢酒,這7家公司三季報營收總額為2017.96億元,而貴州茅臺和五糧液的營收總額達到1267.73億元,占19家公司營收比重的54.89%。
而在凈利潤方面,19家白酒上市公司實現凈利潤總額為824.85億元,上年同期為691.26億元,同比增長19.32%。五糧液和貴州茅臺的凈利潤總額為483.72億元,占比達到58.6%。
在業界看來,沒有好品質,一切都是空談。在未來的發展中,頭部品牌和區域強勢品牌的發展空間將還越來越大,馬太效應會更明顯。
03、產區優勢,加速白酒結構調整
李曙光曾表示,白酒產業既是朝陽產業,在不同方面又兼具了成熟期、成長期和初創期的特征。從產能擴張和行業結構來看,白酒行業已處于成熟期。從收入、利潤增速來看,白酒行業相對而言仍處于成長期。從行業的規范、標準等方面來看,白酒行業還在初創期,行業規范還需要進一步強化,產品標準建設,特別是白酒國際化標準,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當前白酒產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
2021年成為白酒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年份,同時也是產區優勢明顯的一年。數據顯示,2021年1-10月四川白酒產量288.5萬千升,同比增長4.9%;銷售收入2558.8億元,同比增長14.6%,分別占全國的51.7%和54.5%,連續7年保持全國第一。宜賓充分發揮了中國白酒之都的優勢,2021年1-10月實現了白酒產業運營收入1364億元,占全省53.3%。
除四川之外,貴州白酒的產量也在飛速增長,且發展勢頭迅猛。
1月20日,貴州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省白酒產量34.81萬千升,比上年增長30.5%。
《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開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的綱要》顯示,要發揮貴州茅臺領航優勢,打造貴州醬酒品牌梯隊,至2025年,貴州白酒產量方案到達60萬千升,白酒產業產值到達2500億元。
呂梁是世界十大烈酒產區之一,而在山西省內,以汾酒為龍頭,汾陽王、晉泉(太原酒廠)、汾杏等企業為領軍的白酒企業構建出了“一超多強”產業格局。2021年上半年,汾陽市規上企業白酒產量81583萬千升,同比增長18%;白酒產值達69.2億元,占規上企業總產值的50%。
除此之外,瀘州、宿遷、亳州、邛崍等產區的產量都在增長,實現產量、銷售雙增長的發展態勢。隨著白酒行業結構調整,白酒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發展格局:一方面,全國化、省域和少部分區域強勢企業基本已實現平穩增長或略增長態勢,另一方面,市縣域酒企由于品牌張力和缺乏獨特競爭力,他們的日子將更加艱難,在一定程度上,減產的可能性很大。產區規模效應較強,強者恒強的趨勢更加明顯。(原標題:白酒產量“腰斬”,業績亮眼,這背后隱藏著什么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