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茅臺清理子品牌的消息,再次讓經銷商子品牌成為行業熱點。其實今年白酒企業刮起了瘦身風,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一家家酒企陸續推出了政策著重整頓、清理子品牌。上半年,茅臺提出了“雙十”清理標準,即“各酒類子公司開發或保留使用集體公司品牌元素的品牌原則上不超過10個,每個品牌產品不超過10款”。截至9月,茅臺砍去了155個子品牌。一向“子孫眾多“的五糧液也不甘落后,據媒體報道,五糧液方面將優化品牌結構、規范品牌運營是作為品牌管理的重點工作之一,在今年7、8兩個月內便清理了155款低銷售產品。瀘州老窖在清退品牌方面下手更早,2015年換帥后便頒布了多項管控開發條碼、清理子品牌的政策。
事實上,子品牌、包銷品牌曾經為酒企的業績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過去酒企通過大量的粗放式包銷迅速占據市場,實現快速動銷,使企業資金能夠盡快回籠,達到業績發展。然而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和酒業消費的升級,酒水消費回規理性,消費者對于白酒品牌的認知度和美譽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時白酒企業不能再以生產規模和能力為重要優勢,而應該將注意力轉移到核心品牌的管理和優化。
筆者看來,白酒企業通過清退一些效益不好的子品牌,不僅能夠釋放一部分市場空間,還能將原有的資源對接到核心品牌上,形成有效的聚焦;而且能夠減少相似子品牌之間的競爭,給消費者建立更清晰的品牌認知度,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