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11月,茅臺先后與343家縣級為主體的新經銷商簽約,義無反顧實施“下鄉工程”,“下鄉”速度之快、規模之大、決心之堅,引發媒體和業界的強烈關注和解讀。
“茅臺下鄉”將釋放出什么信號?行業大咖王朝成對此預言:“茅臺價格將繼續下跌,并最終倒掛、崩塌……”茅臺銷售公司副總經理冉昌賢回應:“茅臺倒下了就是整個白酒行業的滅頂之災”。
通過“放量降價”實施“下鄉工程”,茅臺價格會否崩塌,會否給行業帶來“滅頂之災”,這里不便多說。但可以預見的是:這將是中國白酒在“社會大變革”和“互聯網文化”下的一場同行間的“生死較量”和市場深層的“體驗消費之戰”。這場戰爭的殘酷性,堪比手機行業“蘋果”“三星”和“摩托羅拉”“諾基亞”的戰爭,誰會成為“蘋果”笑傲江湖,誰會淪為“諾基亞”悲劇收場?關鍵看誰對“大趨勢”把握的更準和市場反應速度更快。
應該說,“茅臺”的市場反應速度是超前的。“茅臺”與“五糧液”、“洋河”想的一樣(注:洋河已經在做“村長工程”),都想做手機中的創新“蘋果”,不想做保守的諾基亞,都夢想成為汽車中的“勞特萊斯”,但在中國國情下,沒有一家敢于堅持。
“國酒茅臺”為何義無反顧的走縣下鄉?“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事實上,中共“十八大”召開前夕,政治嗅覺靈敏的“茅臺”便感到了一股“異樣的氣味”在這塊古老的國度上空彌漫。
前董事長季克良早在2007-2010年間,便有一種預感,那時正是茅臺一路瘋漲的時候,擋也擋不住,他在一些重要會議上,曾多次語重心長的說:“要讓老百姓喝得起茅臺”。當時,所有人都認為老爺子在“裝腔作勢”,沒人能明他的心思。
茅臺反應最早的一個信號是,2011年7月開始建設直營店(公司),在全國31個省會城市及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和經濟發達的地級市共計設立31家全資自營公司,全國同一定價1519元。而那時,53度飛天茅臺的價格已被炒到2680元/每瓶。
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召開,當很多人還在觀望,遲疑、等待,常識性的認為“反腐新政一陣風”,并因此有大品牌做出“漲價保量”的決策時,茅臺做好了降價的心理準備,從2013年4月份開始,在短短的幾個月內,茅臺價格從1519元狂跌至800多元,無法阻擋!
十八大以后,茅臺是最早做出“放量降價”,最早實施“下鄉工程”的白酒大企業,數度之快,出人意料,“國酒之尊、坐地起價”的茅臺,背后看到了什么呢?
業界有傳言說,如果王國春還在五糧液的話,遇此“千年未有之變局”,一定會毫不猶豫的祭出價格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置茅臺于“死地”,讓其只有招架之功,無還手之力,五糧液將打贏一場漂亮的“轉折仗”。
現在,可以明顯的看出,五糧液業績下滑比茅臺厲害的多:三季報營收增速同比下降了21.38%,凈利潤同比下降了33.74%,而茅臺三季報營收增速同比下降僅0.99%,凈利潤同比下降僅3.4%。2014年的白酒雙寡頭態勢,五糧液的風頭幾乎全讓茅臺蓋住了,而對于今年的五糧液來說,最佳降價機會已經錯過。
“搶占先機,掌控價格權”僅僅是茅臺的第一步,本人以為,茅臺最具商業智慧和戰略眼光的是:大幅降價后義無反顧實施“下鄉工程”。俗話說“高手在民間”,當今中國,民間的富人、愛斗富的人又何其多?如果占領了中國2856個縣,并輻射到40906個鄉鎮市場,讓這里“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都接觸并感受到“國酒茅臺”的文化魅力,培育他們的“茅臺口感”習慣,這將是茅臺基業長青的“百年大計”啊。
茅臺的思路已經很明朗:既然業績是第一考量標準,既然“公務消費”不再是一股強大的洪流,既然不能做白酒中的“拉菲”……那么,到民間去,“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贏得廣大“中產階級”的喜愛、消費和擁護,便是“茅臺人”為之奮斗的歷史使命和時代選擇了。
事實上,長遠來看,茅臺的“下鄉工程”,是在開辟和引領一條中國白酒的救贖之路。如能在全國完成,到那時,“茅臺”便可真正稱得上名副其實的“國酒”,全國人民會少了一些詬病和非議,多了一些親近和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