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30多年的發展,中國通過改革開放實現了全球工廠的夢想,未來中國又會成為“世界市場”,迎來需求極其旺盛的時代。
互聯網時代,顧客變得像貓一樣,饞、懶、聰明、挑剔。傳統商業規則——南京到北京,“買方沒有賣方精”已經被顛覆。移動互聯時代,世界就是一個玻璃體,信息對稱時代,買方和賣方一樣“精”。
重構成為一個必將被企業深刻理解的術語。重構并不是我們大部分企業所熟悉的詞語。它是計算機術語,意思是系統升級,程序再編,軟件重裝。企業熟悉的詞語是轉型變革、流程再造、系統改造、頂層設計。但是互聯網時代來了,移動互聯網將互聯網變成了傳統行業,我們過去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成功經驗很可能成為未來失敗的根源。從經驗豐富到經驗包袱,再到經驗智庫,瞬息萬變中,很多企業從迷惑到迷茫,最后到迷路。
我們從2012年開始以“重構”思維研究重構,就是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告訴我們的企業家如何做到“萬變不離其宗”,如何以萬變應不變。
消費已經進入“貓”時代,之前的消費者無可選擇“豬”時代,和不挑不揀的“狗”時代,已經成為一種記憶。這種“宗”的變化,把市場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運行軌道。
值得惋惜的是,我們仍然用“轉型”、“變革”的思維應對所謂市場的變化。這種對市場基準的誤解,讓我們陷入了市場泥潭。我們質疑實體經濟的脆弱,質疑品牌的作用,呼喊產品為王的時代到來。
其實,我們最應該做的是順著市場的“宗”,深刻理解市場的變化。“顧客為王”早已不是什么新鮮的詞匯。但能夠以顧客思維系統認知市場變化者,仍然是寥寥無幾。
經常用電腦的人們都曾經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我們的電腦用一段時間之后,就會出現系統反應慢,或者軟件不匹配的問題。這個時候,我們都明白,電腦本身的硬件沒有什么問題,只需要我們對電腦的軟件進行修復或者重裝。
同理,當前,我們的市場本身也沒有什么問題。因為,我們消費的基本面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因為需求總量依然很大,需求能力依然是逐步增長。我們現在遇到的市場難題,絕大多數是忽視顧客變化的問題,傳統的競爭思維是市場難題產生的根源。
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電商的出現,我們聽到更多的聲音是:實體店坍塌,電商為王,傳統商業顛覆以及批發商消亡。這些聲音似乎是對新事物的一種迎合,也可能是對新變化的一種期盼。但我們更應該堅信:顛覆企業的唯一要素是顧客,而不是技術。
我們提出重構思維,就是基于當前市場本質變化的判斷。我們的消費需求從生存型走向了享受型,這種需求的本質性轉變,要求我們系統地理解市場的變化,重新思考企業進入市場的路徑。
從市場的角度講,空洞的品牌知名度時代已經結束,顧客需要的是品牌和消費者的利益關系。重構就是要求企業轉變王婆式的品牌塑造思維,徹底改變推銷式的品牌傳播方式,站在顧客的角度思考,我們的品牌怎么樣與顧客發生粘性,怎么樣讓顧客為我的品牌訴求從內心發生共振。
升級價值是顧客時代的主旋律。消費需求升級,“貓”時代到來,就要求企業關注產品價值的提升,而不是競爭思維下的價格。我們應該看見,無論是老壇酸菜的成功,還是養元六個核桃的飛躍,只要產品價值得到“基準性”的提升,這種提升只要能夠進入消費需求的“敏感區間”,消費者就一定會用鈔票為你的產品投票。
“小米”的成功,更多的人愿意給他貼上互聯網式成功的標簽,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標桿式”成功。在中國,這種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標桿式”成功已經是常態化了。
而我們的研究,更愿意把小米的成功歸結為品牌訴求與產品價值的成功,深入了解小米的朋友應該知道,小米的成功首先是對需求的精確把握,通過細分手機市場,發現了屌絲們的需求特征,然后借助互聯網平臺實現了對產品價值的傳播,同時根據屌絲們的生活習慣和偏好,小米后臺300多人用每天近百場的各種活動,領著粉絲們“玩”。這種“玩”就是品牌粘性。傳統的品牌塑造就是追求品牌傳播的“高、大、上”,即能見度。重構期的品牌塑造就是要追求品牌與顧客之間的粘性,不僅做到“品牌就在你身邊”,更要做到“品牌就在你心里”。
我們有理由相信“企業需要的不是天氣預報而是應對天氣的方法”,我們更有足夠的理由相信,轉型、變革、整合不會是解決未來市場困頓的對策。重構,必將是一個被深刻理解的市場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