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面上,我們見到的葡萄酒酒瓶擁有不同的形狀和高矮,可它們卻擁有統一的容積——750ml。即便是其余容積的葡萄酒,也按照750ml的倍數進行變化。為什么葡萄酒容積會如此偏愛750ml呢?它又是怎樣流行至全世界的呢?
儲酒器的歷史演變
在羅馬時期,葡萄酒并沒有特制的酒瓶或盛酒器,往往都儲存在橡木桶中,隨飲隨取。用陶土或皮革隨意制成的酒瓶,只起到簡單的盛裝葡萄酒的作用。直到17世紀初,隨著璃制造技術的進步和制造成本的降低,玻璃制酒瓶才走進人們的生活中。
當人們發現放在玻璃瓶中葡萄酒擁有更長的保質期時,玻璃酒瓶開始贏得酒商們的喜愛。不過,當時的葡萄酒瓶并沒有統一容量,商人們賣酒容易缺斤少兩,顧客也無法判斷自己究竟買了多少酒。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1636年,英國出臺法律規定,商家必須用特定容量的量斗稱過后,才能把酒倒入酒瓶中。
1821年,統一酒瓶容量的專利終于出現,700毫升、800毫升的瓶型都有出現在市面上。甚至到1945年前,勃艮第的一些酒莊還在出售800毫升裝的酒。
750毫升裝的由來
現在通行世界的750毫升裝的形成得益于橡木桶的統一容量和商貿的全球發展。早在17、18世紀,海上貿易發展迅速,當時波爾多的酒還被裝到橡木桶運送到各地。
當時,波爾多的酒被裝在統一的50加侖(英制1加侖≈4.546升)橡木桶中被運送到英國。50加侖相當于225升。所以人們需要找到某種容量能將50加侖酒正好能平均分裝完的酒瓶。而當時人們發現700-800毫升的酒瓶最容易生產,而且也更便于顧客攜帶。于是750毫升的,可以將50加侖酒平均分成300瓶的瓶型,理所當然地成為統一選擇。
由于加侖計量單位的使用,也影響到了每箱酒的瓶數。1加侖相當于6瓶750毫升的酒,為了便于計算,從此以后,酒商們便習慣將6瓶或者12瓶整合成一箱葡萄酒售賣了。
除了常見的750ml標準瓶,還有375ml的冰酒,500ml的托卡伊,以及許多1L、3L、6L、9L的大瓶葡萄酒等規格。其中,最有趣的莫過于620ml的汝拉黃酒瓶,據說是因為汝拉黃酒長時間陳年導致的酒液揮發。這部分丟掉的酒液,被當地人認為是給獻給天使的美酒,也稱它為“天使的歡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