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酒熱”持續幾年來,是行業品類擴容以來最持久、影響力最大的一次,從目前發展態勢來看,“醬酒熱”浪潮仍有持續性升溫之勢。隨著行業集中度的增加,“茅臺”的產區優勢逐步開始趕超“川酒”的產能優勢,行業的發展更趨向于結構性增長。
醬酒品類的高溢價空間受到廠商的追捧,自帶健康基因也受到高端白酒消費人群歡迎。醬香型產品的培育具有雙面性,醬香型產品在新晉消費者上的培育門檻較高,但消費者習慣了醬香型的口感特點,其黏性要比其他香型大的多。雖然在醬香型熱潮下,醬酒消費人群的教育成本會有所降低,但傳統的渠道推廣模式,還是很難去支撐醬酒的原點人群培育,所以企業如果考慮去運營醬酒產品還需要權衡以下四點:
1、品牌建設需要另辟蹊徑,
構筑小而美,優而精的品牌特色,充分挖掘區域型酒企
得天獨厚的地緣文化因素!
醬香品類的持續發展使得頭部企業及省市級名酒躍躍欲試,充分擠壓了區域型酒企的生存空間,更加激發了染醬與否的矛盾。對于染醬型區域型酒業來說,強化本土濃香生產經營壁壘的同時,對于醬香品類的挖掘,尤其是品牌建設必須另辟蹊徑,充分挖掘增量市場,同時通過高附加值高價位醬香圈定優質核心圈層,構筑自身強有力的C端渠道。
國內酒業眾多,隨著行業集中度及市場整合度不斷提高,已經從一鎮一酒廠慢慢演變為一縣一酒廠。對于生存下來的酒企來說,生存的根本是如何充分強化自身品牌建設,地緣文化因素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層面,通過品牌力引導守住大本營市場,小而美,優而精的品牌特色更能構筑品牌防御陣地。
2、醬香品類的特殊性決定渠道運作的節奏性,
相較于傳統渠道面上推廣,醬香品類更應注重點上突破!
傳統白酒企業在渠道為王時代下,多年來堅持渠道建設為基礎核心,資源、組織、方向等要素環節過于集中線下渠道。醬香品類因其特殊的文化因素、口感因素、價值感知因素等區別于其他香型,因此面上的全面推廣很難短期內收益,同時過度的渠道運作反而傷害了品類的特殊性,使醬香貶值,因此,對于運作醬酒的區域型酒企來說,規;母邇r值高圈層小商組織,能更快實現短期內效益顯現,同時小商組織模式使得資源投入更加精準有效,對于高尖端消費者群體建設具有開拓性的作用。
3、品類優勢需要由產區、品質、文化
等因素去支撐!
在“濃染醬”的趨勢之下,許多酒企開始涉足醬酒產業,以山東白酒市場為例,截止2020年底,已有20家以上主營濃香的規模型企業開始涉足醬酒,推出的產品主要集中在200-800元的次高端、高端價位。
不可否認,醬香型的品類優勢在次高端產品推廣初期具備一定的優勢,醬酒的高附加值一定是建立在工藝、品質、品牌、文化的基礎上,香型只是一個載體,過分透支香型紅利最終傷害的是醬香型的品類優勢。只考慮香型品類的差異化,依舊難以跳出同質化競爭的泥潭。
4、創新成為非產區醬酒的唯一出路!
“醬酒熱”升溫推動了全國醬酒生產熱潮,部分企業投入了大量基建費用開始籌備醬酒生產,然而絕大多數企業的醬酒產品僅僅停留在市場占位層面,未能實現有效的業績轉換,無形之中反而增加了企業的運營壓力。非產區性企業能否蹭一波醬酒熱度呢,還要根據企業自身運營情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第一,醬酒生產對于釀造條件和工藝要求都高于其他香型,并不是所有企業都能釀出品質醬酒,所以企業在投產前期要對自身的硬件條件進行評估,切莫盲目生產。
第二,要評估企業自身的存量市場是否可以支撐醬酒產品的運營,醬酒品類的推廣需要企業在當地有足夠的品牌影響力和組織運營能力,“濃染醬”成功的核心在于企業的綜合軟硬件實力過硬。
與核心產區醬酒品牌相比,非產區醬酒存在明顯短板,盲目的跟風模仿,注定難以突圍,醬酒創新將會是非產區醬酒品牌唯一的出路,圍繞醬酒品類的創新主要是將工藝、產品、文化、營銷模式等多維度因素進行進行綜合性創新,將地緣特色文化與產品開發相融合,同時借助新零售、數字工具等管理模式,將醬酒產品打造成極具地方特色的代表性產品,方才有突圍的可能。
對于醬酒熱風潮之下,部分酒業通過醬酒運作,給自身帶來了增長的機會和可能性,但如何穩步推進,防范頭部企業蓋帽,區域型酒企面臨的不僅僅是品牌層面的博弈,基地建設,組織優化,消費者互達和營銷模式的創新都需要結合自身實際走穩每一個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