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已收官,白酒行業在深度調整中砥礪前行。面對經濟環境波動、消費動能轉換,疊加存量競爭成為常態,各大酒企積極探索著破局之道。
基于此,佳釀網聚焦于行業三大發展趨勢——低度化、C端化與國際化,深入解析這三大趨勢的內在動因、實踐探索與潛在挑戰,以期透視行業在深度調整期的轉型邏輯與突圍可能。
趨勢一:低度化
白酒低度化風潮持續升溫,已成為行業重要的發展趨勢。
6月20日召開的五糧液2024年度股東大會上,五糧液高層表示,今年下半年,公司將推出“29度五糧液·一見傾心”等契合年輕人口味與審美的低度酒新品。
6月27日舉行的瀘州老窖2024年度股東大會上,瀘州老窖高層表示,28度國窖1573已經研發成功,將適時投放市場,16度、6度等更低度數的白酒產品也在同步研發中。
五糧液、瀘州老窖之外,近期水井坊提出將在特定區域嘗試推出38度以下產品;酒鬼酒則宣布已經進行33度、28度、21度、18度等低度產品的準備工作,計劃在今年7月底推出……
實際上,各大酒企扎堆布局低度酒市場,絕非一時跟風,其背后蘊藏著深刻的戰略考量和市場邏輯。
首先,在存量市場中謀求增量,驅動企業穩健前行。當前,白酒行業已進入存量競爭乃至縮量競爭階段,疊加外部市場環境承壓,行業整體增長面臨瓶頸。特別是占據行業主導地位的高度酒領域,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增速趨于平緩,并呈現出供需雙飽和、產品格局固化等發展態勢。
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低度酒市場則展現出高增長發展趨勢。據中國酒業協會數據,該領域年復合增長率持續保持在30%左右,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將突破740億元。
正是這種顯著的結構性差異,使得低度酒賽道成為行業破局、穿越增長迷霧的一個重要通道。尤其對于那些亟需在存量紅海中開辟新航道的主流酒企而言,這片尚待精耕的“藍海”,自然成為破局求變、打造第二增長曲線的重要抓手,甚至是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重要引擎。
其次,以梯度產品構建護城河,培育未來消費主力。低度化絕非簡單的度數下調,而是品牌價值金字塔式的戰略性延伸與加固。一方面,低度產品可以實現與核心主品牌的價值區隔與互補。例如即將投放市場的28度國窖1573,與經典52度/38度產品將會形成鮮明的價格與定位區隔,其向上可以承接品牌勢能,向下則會拓展消費邊界,從而有利于國窖系構建起更穩固、更具彈性的產品生態體系。
另一方面,白酒低度化的更深層意義在于,它能有效觸達傳統高度白酒難以覆蓋的客群,特別是年輕一代消費群體。今年上半年,五糧液的一項調研結果便顯示,高達60%的年輕人偏好低度酒產品。這揭示出,低度酒不僅將會成為酒企進行口感培育、擴大市場覆蓋面的一個流量入口,更是吸納新生代消費群體、引導其“入門白酒”的一個重要載體。從這個角度來講,通過降低酒度、提升適飲性,酒企可以潛移默化的培育年輕人的消費習慣,從而為品牌構筑面向未來的核心消費蓄水池。
此外,白酒低度化還順應了消費市場的轉型。在當前白酒消費降級的背景下,相比同系高度酒,低度酒相對更有價格優勢,這使其成為理性消費的重要選擇。與此同時,飲酒場景日益精細化則進一步推動低度酒需求走高,尤其是在“商務宴飲擇高度以彰禮,日常小酌選低度以求悅”成為消費共識的背景下,讓低度酒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不過,在低度酒消費熱潮席卷之下,酒企尤需保持理性與定力,必須清醒認識到,低度化并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坦途。
白酒香型稟賦各異,品牌調性鮮明,酒企工藝傳承與技術儲備亦參差不齊。尤其相較高度酒,開發成功的低度酒產品,既對釀造工藝、調味技藝、基酒改良等生產端硬實力提出更高要求,同時也更考驗對消費心智培育、內容精準觸達、渠道終端深耕等市場運營方面的軟實力。唯有將這些核心要素協同共振、形成合力,方有可能真正驅動酒企從傳統的“生產邏輯”向現代的“消費邏輯”躍遷。
反之,若某些企業忽視自身稟賦與能力邊界,盲目投身“降度”洪流,不僅難以在低度酒市場分羹,恐將陷入“邯鄲學步”的困境——非但無緣低度酒新貴之位,反致品牌價值稀釋,甚而擾亂市場良序。
“因技術制宜,因品牌施策,因實力布局”,才是低度化發展的理性之道。畢竟,白酒市場細分的核心邏輯,在于精準定位與差異化突圍,而非蜂擁而至的同質化競爭。
趨勢二:C端化
C端化,白酒行業另一個不可逆的發展趨勢。
今年以來,無論是一二線名酒,還是區域強勢酒企,都不約而同的加速了對C端的布局。
在今年成都春糖期間,瀘州老窖以“濃烈生活場”為主題的窖主節,通過“愛得濃烈”“酒后靈感藝術家”等八大主題日、四大沉浸式展區,構建白酒消費新場景,吸引眾多觀展者主動打卡參與,有效拉近了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
金沙酒業則在春糖期間發起了“整起!10萬瓶免費品鑒”全城聯動活動,將品鑒場景從展臺搬進高端餐飲店、燒烤小館甚至公園、美食廣場。近期,其還通過“十萬場品鑒·百萬人鑒賞”活動,以小型品鑒會、主題品鑒會、高端品鑒宴三級覆蓋不同消費場景及消費群體的品鑒矩陣,加速推進C端化戰略。
過去一年,冀酒龍頭叢臺酒業通過推動“1+3+3”全省化戰略落地,大力開展體育營銷、群星演唱會、參與公益事業等,保持了昂揚向上的發展勢頭。在此基礎上,其今年按照“B端增利,C端造勢”的整體營銷方針,實施開瓶工程,穩價格、保價值,持續激發了終端市場的活力。
作為數智釀造引領者,國臺酒業通過“國臺國標真實年份酒全國盲品挑戰賽”,打造了獨具品牌特色的“全民狂歡節”。目前第四屆挑戰賽正火熱進行,本屆輻射全國74座城市、超萬人報名,覆蓋范圍和規模均實現新突破。其中,80%參賽選手品鑒能力顯著提升,并形成裂變式口碑傳播,讓更多消費者自發成為國臺美酒“行走的代言人”。用國臺的話來說:“國臺用地地道道的誠信,敢把真實的東西交給大家,讓消費者一起見證國臺國標的品質。”
……
綜合來看,在“得消費者得天下”的消費共識下,酒企們這場C端化浪潮絕非簡單的營銷策略調整,而是一場深刻的價值鏈重構與用戶關系重塑。其核心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維度。
其一,破解增長瓶頸,重塑發展動能。在當前存量市場競爭加劇背景下,傳統依賴渠道壓貨的模式已觸及天花板,C端化轉型成為酒企爭奪“人心紅利”的必選項。如金沙酒業的“十萬場品鑒”、叢臺酒業的“開瓶工程”,均指向激活真實消費,將增長動力從B端轉移至C端,以期撬動市場活力與提升用戶價值。只有直面消費者,才能高效獲取真實消費與反饋。
其二,擁抱新生代消費者,培育未來基本盤。隨著白酒消費主力向80、90后及Z世代遷移,其重體驗、求個性的習慣與傳統白酒消費邏輯存在鴻溝。比如瀘州老窖窖主節的“濃烈生活場”,正是通過構建沉浸式、互動性、社交化的新場景,將白酒融入年輕人的生活語境與興趣圈層。贏得新生代青睞,靠的是價值共創與情感共鳴,白酒的未來就蘊藏在他們的社交場景與生活儀式感中。
其三,構建品牌壁壘,實現心智占位。在信息爆炸、品牌同質化嚴重的當下,僅靠廣告難以建立深度忠誠。C端深度互動(品鑒、體驗、社群等)成為塑造品牌溫度、傳遞品質信任、建立情感連接的“護城河”。比如國臺酒業“敢把真實交給消費者”的盲品挑戰賽,就是以極致透明贏得口碑裂變。畢竟,真正的品牌壁壘,始于硬核品質,成于C端心智的深度耕耘。
需要指出的是,C端戰略雖是大勢所趨,但同質化風險已日益凸顯。以演唱會營銷為例,隨著酒企們瘋狂涌入,其效果已大打折扣。比如2024年某酒企群星演唱會門票低價甩賣甚至免費贈送也無人問津的案例,從側面反映出,親近消費者雖美好,卻是一項需要長期投入、精心運營的系統性工程,盲目跟風易陷入無效競爭。
整體而言,白酒行業的C端化,是一場從“把酒賣給渠道”到“把酒融入生活”的深刻轉型。它不僅是渠道的下沉,更是品牌上揚至消費端的心智占領。在這場爭奪用戶主權的變革中,誰能以真誠互動贏得人心,以創新體驗融入生活,誰就能在本輪行業調整周期掌握更多主動權。
得C端者,得到的不僅是當下的市場,更是掌握未來消費生態的持續競爭力。
趨勢三:國際化
今年以來,白酒國際化進程明顯加快。這一趨勢背后,既有白酒行業突破國內市場瓶頸的經濟考量,也是提升中國文化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戰略途徑。
在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會上,茅臺、五糧液、古井貢酒等名酒代表以不同方式展現了中國白酒的魅力,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其中,五糧液作為2025大阪世博會中國館高級合作伙伴,深度參與了世博會核心活動:不僅獨家冠名“和美五糧”熊貓之夜·品味四川國際商務交流會,亮相四川省活動周開幕式、中國(四川)-日本經貿交流洽談會等,還設立了中國館限定快閃體驗店,并推出“五糧液·世博季”主題營銷活動等。此外,五糧液“和美全球行”還相繼走進日本、德國等國家和地區。
茅臺則聚焦新品發布與文化融合。在本屆世博會期間,其推出了“走進五國”系列新品,持續探索“文化IP+本土化”的創新模式。
古井貢酒·年份原漿成功簽約成為本屆世博會中國館官方合作伙伴,并在“中國釀·世界香”的主題引領下,積極弘揚中國白酒文化。
與此同時,其他頭部酒企也在全球舞臺積極發聲。在2025中國品牌出海·環球行活動上,汾酒以總協辦身份走進意大利米蘭等城市,向世界展示其深厚底蘊與國際化成果;近期,舍得酒業在巴黎舉辦了“與世界分享舍得智慧·2025法國舍得老酒節”,通過拍賣、品鑒與時尚派對等形式,精準輸出東方老酒文化……
整體而言,目前白酒國際化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出海成績單”。數據顯示,2024年白酒出口量為1.64萬千升,同比增長6.3%;出口總額為9.7億美元,同比增長20.4%,展現出“量價齊升”的發展態勢。今年以來,白酒出口延續了這份良性增長勢頭。根據中國酒業協會近期發布的《2025中國白酒市場中期研究報告》數據,今年一季度,白酒出口額達2億美元,同比大幅躍升30%,其中亞太地區作為核心增長引擎,貢獻卓著。
不過,在白酒國際化進程明顯加速背后,仍難掩其在國際烈酒市場中的微小份額——2024年白酒出口總額占全球烈酒市場份額僅為2.4%。 這一數字清晰表明,白酒真正融入全球主流烈酒消費圈層,依然任重道遠
客觀地說,目前白酒國際化征途上,關稅壁壘高筑、國際標準體系缺失、文化隔閡深厚,構成了必須翻越的“三座大山”。對此,在今年兩會期間,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孫寶國、古井集團黨委書記兼董事長梁金輝等酒業代表提出多項建議:鼓勵中國白酒申請世界非遺,以此推動白酒文化在全球的傳播與傳承;加快制定中國白酒國際標準,構建適應國際貿易的白酒標準體系;將白酒納入國際貿易談判的重要品類,爭取更優惠的關稅安排,助力白酒從“民族瑰寶”邁向“世界名酒”等。
綜合審視白酒國際化之路,本質上是一場從“中國風味”到“世界品味”的宏大敘事,既充滿機遇,亦遍布荊棘。亮眼的出口數據,印證了初步探索的成效與潛力;而微小的全球份額與現實的障礙壁壘,則警示著征程的漫長與艱辛。標準化是國際化的“通行證”,文化共鳴是扎根的“營養土”,多方協同則是破浪前行的“動力源”。誠如酒業代表孫寶國、梁金輝等在今年兩會期間所言,“中國白酒若要廣泛參與國際競爭并提升話語權,需國家層面給予關注,進行頂層設計,系統推進國際化進程。”
值得一提的是,標準化這一基礎性工程已邁出重要一步。今年2月,全國白酒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發布的《白酒質量通則》國家標準(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面向國際市場的標準化語言,并同步發布英文版,旨在推動白酒標準的國際互認。
其中,意見稿在規范白酒用語和工藝特征的同時,首次創新引入了“白酒風味輪”,用“糧香、曲香、果香”等國際消費者熟悉的味覺詞匯,取代晦澀的傳統術語,為世界打開了一扇直觀認知白酒風味的“語言之窗”。業界普遍認為,這不僅是感官表述與國際接軌,更是認知鴻溝的彌合,為白酒加速出海鋪設了“標準軌道”。
展望前路,白酒國際化絕非朝夕之功。它需要以恒心跨越文化鴻溝,以匠心打磨普適品質,以慧心創新表達方式,以齊心協同各方力量。唯有如此,方能讓這縷獨特的東方風味,穿越壁壘,真正飄香世界,實現從“走出去”到“融進去”的質變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