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最引人關注的還是茅臺和五糧液這兩大行業巨頭,茅臺和五糧液作為中國白酒的兩大旗幟,它們價格變化對整個行業都會產生重大影響。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看看茅臺、五糧液兩大巨頭共同走過的路程,洞察這些年來的差異和變化。
五大維度,茅、五全方位對比
過往酒業第一陣營內的品牌,現在有不少已經逐漸淡出第一陣營,但是茅臺和五糧液這兩大巨頭一直引領行業發展。在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以后,茅臺、五糧液都出現了明顯的變化。那么,我們從銷量、價格、收入、凈利潤和市場表現五個維度來對茅臺、五糧液進行全方位的對比。
銷量方面:
2002年至今,茅臺酒銷量穩步增長,累計增長5倍,年平均增速14%,五糧液普五銷量增速波動較大,累計增長89%,年平均增速5%。2013年之前普五銷量均超茅臺,2013 年茅臺酒在銷量上實現了對普五銷量的反超,并加速增長。
價格方面:
2008年以前,五糧液處于價格主導地位,茅臺跟隨,2008 年1月,茅臺率先將出廠價提升到 439 元,而后五糧液提價基本跟隨茅臺。2002年至今,茅臺出廠價從218元調整到819元,年復合增速10%,五糧液出廠價從249元調整到739元,年復合增速8%。
其實這也能看出來,茅臺和五糧液一直緊跟消費升級大趨勢,根據市場和消費者來決定產品的價格,因此一直牢牢把控著高端酒市場。
2013年2月至2016年11月,普五價格始終處于倒掛狀態,五糧液通過 2015年8月,2016年3月、9月三次提價使出廠價從609元提升到目前的 739 元(計劃外769元),一批價提升到800元,已經實現了順價銷售,步入正向循環通道。
除了茅臺、五糧液出廠價和一批價之外,這兩款產品的零售價也值得對比。從歷史數據來看,2002 年至今,茅臺、五糧液零售價比值處于(0.65,1.88)區間,均值水平1.21,比值低點出現在2003年9月,比值高點出現在2011年12月,2002~2006年,比值均小于1,2010年7月起,茅臺、五糧液零售價比值加速上漲,于2011 年12月到達高點。2012 年起行業進入調整期,茅臺價格加速回落,零售價比值也隨之回落。
值得注意的是,五糧液提價頻次明顯高于茅臺,尤其是 2012 年后,這與五糧液的先降價后提價有關,但通過連續上調出廠價,五糧液已成功實現渠道順價步入正循環,提價策略成功。
收入方面:
2001年茅臺收入規模16.18億,五糧液 47.42 億,五糧液收入規模大約是茅臺的3倍,2001-2012 年(除 2008),五糧液收入均超過茅臺收入,但差距在縮小。2013年,茅臺實現了收入上對五糧液的趕超。2001 年至今,茅臺收入增長24倍,年復合增速24%,五糧液收入增長4倍,年復合增速12%。從收入構成來看,茅臺高端酒占比始終高于90%。五糧液產品線齊全,高端酒收入占比在70%~80%,但與茅臺相比,系列酒及開發產品種類繁多。
從目前茅臺、五糧液的收入規模來看,未來想要實現千億目標并不是遙不可及,相信在經過這次調整后,它們還將會迎來一次大發展。
凈利潤方面:
2001年茅臺歸母凈利潤 3.28 億,五糧液歸母凈利潤8.11億,五糧液凈利潤規模大約是茅臺的2.5倍,2005年茅臺實現了凈利潤對五糧液的反超。2001年至今,茅臺凈利潤增長50 倍,年復合增速30%,五糧液凈利潤增長7倍,年復合增速15%。
2001 年以來,茅臺與五糧液毛利率均穩步提升,由于產品結構原因茅臺毛利率要高于五糧液,但隨著五糧液產品結構的調整、渠道管控與經營效率的提升使得其毛利率與茅臺差距在逐步縮小。
市場表現方面:
五糧液在白酒黃金十年前半段,利用自身的總代開發模式,遙遙領先行業其他公司,在上一輪周期中一騎絕塵。2006年后,精細化渠道操作和單品品牌宣傳的力量凸顯,茅臺崛起。
茅臺酒產品主要集中在高端茅臺酒,中低端系列酒占比不高,飛天茅臺牢牢把握高端白酒消費市場頭把交椅,近年來堅持持續鋪設渠道,在私人企業主、高消費人士之中引領高端白酒消費,備受追捧。茅臺以明確的定位、清晰的產品結構把握住了高端消費市場。
與茅臺相比,五糧液在產品結構上也較為清晰,高端產品以52度五糧液水晶瓶為主,中低端產品有五糧春、五糧醇、尖莊等多個10億級以上的單品,且濃香型白酒從工藝上更適合做系列酒。
歷經多年發展與行業調整,五糧液和茅臺仍同屬高端白酒第一陣營,是真正意義的全國化品牌,穩坐行業頭兩把交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