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仁懷市在堅守品質誠信經營推動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動員部署會議上提出,仁懷市將開展為期半年的專項治理行動,旨在構建覆蓋“生產、流通、銷售”全鏈條的嚴密監管體系,全力打擊治理“年份酒”虛標、以次充好、虛假宣傳、假冒侵權等問題。
這釋放了仁懷強化行業治理,規范白酒產業鏈上下游發展的強烈信號。仁懷之所以能夠成為引領整個貴州產區,乃至中國白酒發展的火車頭,不只是及時對行業亂象的治理,還有長期建立的穩定營商環境與齊全的基礎設施。
規范生產、畫營銷紅線,掌握中國白酒三足鼎立的底氣
此前,央視財經報道《“年份酒”豈能憑空造》后12小時內,仁懷市相關部門第一時間作出安排部署,市場監管執法人員連夜趕赴涉事企業現場指導核查處置工作。
不足24小時,仁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便發布《關于核查處置央視曝光白酒生產銷售相關問題的通報》,初步鎖定12家涉事主體,對涉事企業基酒抽檢46樣次、成品酒抽檢66樣次,并將“依據檢驗結果依法處置”。
隨后,仁懷市酒業協會發布《仁懷產區醬香白酒行業自律倡議書》,向全市酒企發出堅守傳統工藝、誠信守法經營、強化社會責任、共建長效機制、重塑產區形象的系統倡議,并提出建立“黑名單”機制、通過區塊鏈溯源提升防偽能力等具體舉措
仁懷政府部門就市場亂象層層推進整治工作,凸顯的不僅是仁懷,而是整個貴州白酒產業正視問題、刮骨療傷的危機意識。
其實,仁懷用制度規范白酒產業發展,并非首次出現。
白酒生產規范起來——
2024年11月,仁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的《關于進一步規范白酒生產行為的提醒告誡書》對白酒生產作了明確要求:
一是,不得非法偽造、涂改、倒賣、出租、出借、轉讓生產資質;
白酒生產資質是酒企生產白酒的第一道門檻,仁懷市具有白酒生產資質的企業不超過600家,一張生產資質最高炒到超過千萬。
因此,沒有生產資質又想賣酒的企業,就想出偽造、涂改、出租、出借生產資質的辦法,繞開法規監管。這也造成了“陳靜替父賣酒”這樣的互聯網丑聞。
新規出臺以后,這種現象以后就可以盡可能避免出現,進一步壓縮不具備生產資質企業的生存空間,讓仁懷產區的質量進一步提升。
二是,不得違法違規出租生產場地,進一步規范生產經營行為。
在仁懷產區,有部分醬酒企業自身產能不足,為了發展,租賃窖池與生產場地成為新的辦法。一個窖池從1.5-2萬元的租賃價格,上漲到十幾萬元。
然而,窖池租賃也帶來了部分行業亂象,比如在茅臺鎮的一家酒廠,多家公司的辦公與生產地點均位于一棟樓上。
營銷紅線畫起來——
2023年6月,仁懷市工業和商務局相繼印發《仁懷市白酒行業涉政類違法違規營銷行為清理整治工作方案》和《仁懷市工業和商務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宣傳管理的通知》,分別從營銷和宣傳角度為仁懷醬酒的發展劃定“雷區”與“紅線”。
比如,禁止在抖音、快手、微信等社交平臺發布所謂“創業型”、“打拼型”的“釀酒姑娘”短視頻。禁止為博取眼球、引流吸粉、違背社會風尚的短視頻提供拍攝場地。
任何行業都有想賺快錢的企業,通過無序競爭,損害消費者權益,擾亂市場發展。我們要看的是相關部門能否及時補救,并后續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預防此類事件再次發生。
業內人士表示,近些年隨著仁懷政府對白酒產業的管理不斷規范,行業亂象正逐年減少,有利于想長期發展的企業生長。這也是仁懷能夠與宜賓、瀘州形成三足鼎立的關鍵所在。
忍痛關閉上千家小作坊,品牌化發展出1157億大產區
作坊式小酒廠,一直讓酒業又愛又恨。短期看,小作坊可以提供一定的就業崗位,貢獻一些稅收;但長期看,小作坊技術落后,生產的產品品質低劣,經常以低價擾亂行業發展,不符合品牌化發展的規律。處理好小作坊酒廠,有利于規上企業的發展,但也考驗著各大產區政府的決心。
2021年8月,仁懷市召開了“領導干部包保白酒產業綜合治理暨環境突出問題整改工作動員大會”。會議明確提出,要圍繞“突出重點、標本兼治,分類處置、整體推進,治理有效、群眾滿意”總體思路,對白酒產業來一場綜合整治,以期實現 “數量從多轉少、規模從小變大、布局從散到聚、管理從弱到強”的根本“蝶變”。
同年9月,仁懷市政府印發《仁懷市白酒產業綜合治理三年行動方案》,明確提出用3年時間,全面取締生態環保、食品安全、安全生產等方面不達標的白酒生產企業,實現白酒企業從量到質的根本性轉變。通過改造提升和兼并重組,促進白酒產業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
隨后,仁懷制定了白酒生產企業清理退出和兼并重組方案,對白酒企業按“三個一批”制定一廠一策、一企一策,有序推進清理退出和整治工作。到2025年,計劃培育規上企業200家以上,赤水河干流水質穩定達Ⅱ類以上。
此后,仁懷995家企業開展了窖底防滲改造、煤改氣、水冷改風冷、暗管改明管的“四改”行動。數據顯示,到2024年年末仁懷產區白酒生產企業由1925家減至868家,產酒鄉鎮由18個減至8個。
針對骨干企業,一是,仁懷產區按照“聯合做大一批、培育上規一批、整合兼并一批”的思路,幫助企業完成技改工作,提升企業的釀酒能力。比如,力推茅臺“十四五”技改項目開工建設并完成投資20億元,壇廠包裝物流園加快建設并完成投資16億元,同民集聚區(一期)、仁帥酒業技改項目建成投產。
二是,走出去,幫助頭部品牌做大做強。自 2021 年起,仁懷產區以 “中國醬香白酒核心產區(仁懷)美酒獻華夏” 為主題,每年在全國重點城市舉辦巡回展,形成政府主導、企業協同、文化融合的推廣模式,帶動有實力的企業發展。
光2024年蘇州站,活動就吸引400余名企業家參與,促成數十億元意向訂單的簽訂。五星酒業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通過 “產區品牌 + 企業品牌” 雙輪驅動,在長三角市場實現從“商品出海”到“文化出海”的轉型。蜀瀘酒業總經理鄧超蘭指出,即便是原酒生產,仁懷的酒企都比其他產區的企業更有議價能力。
中國酒類流通協會副主席劉員指出,仁懷產區通過“酒+文旅”“酒+數字”“酒+圈層”三大融合,實現“一杯酒帶動一條鏈”的產業目標。
如今,仁懷的酒企已從 “小散弱”向“規模化、品牌化、國際化”轉型,形成“龍頭引領、梯隊分明、特色互補”的產業格局:規模以上企業133家,億元級企業33家。
從2021年到2024年,貴州茅臺營收從1061.9億元增長到1741.44億元;凈利潤從524.6億元增長到862.28億元。國臺酒業與釣魚臺酒業的全國知名度進一步加強,夜郎古酒業、金醬酒業、五星酒業實現特色化發展。
同期,仁懷市規上白酒企業產值從582.35億元增長到1157.1億元,三年增長98.69%;中國白酒行業規上企業實現銷售收入從6033.48億元增長到7963.84億元,三年增長31.9%。
過去三年,仁懷產區以3倍于行業的營收增速,實現高質量發展,可見仁懷產區“扶大治小”政策的合理性。
強鏈、延鏈、補鏈,鑄就聞名世界的美酒之鄉
在如今擠壓式增長的大背景下,酒企很難靠單個優勢突圍,大家比拼的是誰能夠依托產區構建的全產業鏈優勢,進行全域競爭。各大白酒產區對外營銷的不僅是擁有優渥的釀酒環境,還有齊全的產業鏈配套設施,能夠幫助企業比競爭對手快一步搶抓市場急速變化帶來的發展機遇,實現從源頭獲得先發優勢。
近些年,仁懷以白酒產業鏈為抓手,著力強鏈、延鏈、補鏈,促進酒類包材資源和醬酒上下游產業鏈條深度融合,打造集包裝設計、個性化定制、產品展銷、辦公、倉儲、物流等一體的醬酒配套。
在生產原料供給方面,2025年仁懷高粱種植面積36萬畝以上,有機認證面積突破38萬畝。仁懷通過“酒廠+合作社+農戶” 的模式,整合分散農戶,建立起標準化原糧種植基地,進行統一供種、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采收,確保原糧品質穩定,能夠從源頭保證酒企釀造出高品質醬酒。
在產品包裝方面,2021年仁懷建成了中國·酒都酒包材市場。作為國內首個酒類包材專業市場,中國·酒都酒包材市場是集包裝設計、個性化定制、產品展銷等于一體的醬酒全產業鏈綜合服務平臺。
“目前,該市場已入駐企業300余家,創下15億元的銷售額。”仁懷新億商經營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升地接受采訪時表示。
在產區建設方面,2022年仁懷將120.44平方公里的生產功能區劃定為15.03平方公里茅臺酒產區、53.03平方公里茅臺鎮傳統優勢產區、52.38平方公里仁懷集聚區“三大產區”,細化分為8個片區、27個管理單元,明確了產區邊界范圍,標定了中國醬酒核心產區“坐標”。
商場如戰場,市場信息瞬息萬變,誰能快人一步行動,誰就掌握了發展的主動權。仁懷在白酒產業鏈上下游打造出齊全的基礎設施,能夠助力轄區內酒企的發展,使其在競爭更加激烈的醬酒下半場依然能持續保持不斷上揚的發展斗志。
放眼整個中國,具備絕佳釀酒環境的地區不少,但為什么仁懷是少數能夠從貴州偏遠小縣城發展成為聞名世界的美酒之鄉?就是當地各級政府打造了良好的白酒產業鏈,出臺了系列有利于酒業發展的政策,讓轄區內酒企能夠實現低成本競爭。
隨著時間的積累,這些優勢會不斷加強。只要提到醬酒,必然會說赤水河,只要談論赤水河,仁懷美酒始終是繞不開的話題。這些都是一代代仁懷人,揮灑青春和汗水換來的。未來酒業競爭會更加激烈,中國酒業需要更多“仁懷”,能夠為酒企發展賦能。只有那樣,產區與企業就變成魚與水之間的關系:產區因為良好的經商環境,企業實現茁壯成長;企業因為發展壯大,不斷用美酒傳播產區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