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在政府和市場的倡導下,是眼下如此炙手可熱的概念,無論做什么的,如果不“互聯網+”那么一下,好像出門都不好意思和別人打招呼!
作為葡萄酒從業者,筆者當然也要好奇上網搜一搜,自己所在行業是否也有跟風者,果不其然,互聯網+葡萄酒的概念還真不少!更有甚者已經寫出《2015-2020年互聯網+葡萄酒行業運營模式研究報告》上網售賣,互聯網+葡萄酒,儼然已上升成為行業戰略規劃。
葡萄酒們跟互聯網有隔閡
坦白地說,對于筆者而言,現在說起互聯網,耳根子都條件反射般長繭。自去年開始,互聯網+交通、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醫療、互聯網+農產品等輪番上陣,各顯神通。仿佛中國解決不了的事兒,互聯網全能迎刃而解!功效好過十多年前某邪教組織,但悉數下來,又有幾個行業適用于互聯網?還要打個大問號!
服飾和快車上網,有些成了雜牌貨跟黑車洗白的途徑一種,互聯網+醫療至今未找到盈利之閉環。至于互聯網+葡萄酒,其屬性更是服裝,化妝品,休閑食品等商品大相徑庭。葡萄酒需要體驗營銷來支撐,需要現場體驗等精神層面的服務,通過遙不可及的網絡,就難以實現。
更有甚者,借著互聯網概念,不是更好的思考更有效率提升客戶價值,只靠概念玩資本游戲,急于收取轉型的傳統經銷商的加盟費。目前許多互聯網+葡萄酒的故事,可能永遠都是一個故事而已!
O2O就是互聯網+的一種,可惜不易走通
再則,筆者認為,“互聯網+”猶如皇帝的一件新衣,包裝舊酒的新瓶。線下結合線上,至少在葡萄酒行業,最晚一年前就已大行其道,只是那時不叫這個名。
在2014年,多家線上與線下酒類連鎖聯合在一起,消費者可以在線上下單,由線下店的服務員在短時間內送貨上門,有的線下店還會提供異地侍酒服務。電商大佬京東為提升客戶的體驗感,也在多地建立了專業酒類倉儲,不僅送貨快,一些直采名莊酒還走向了流通渠道;也有一些線上酒商聯合雜貨鋪、出租車司機,讓他們存酒、送酒,保證線上下單后10分鐘送達。不知這些去年我們叫的O2O的東東,算不算互聯網+酒類批發、葡萄酒的滴滴快車、葡萄酒眾籌。
然而,就是這種O2O,仍面臨著成本疊加、利益分配不均等非常復雜的問題,并非人人都可以成功。至少筆者就知道去年有線上線下兩家知名酒商的聯姻,背后充斥著貌合神離。
記得誰曾說過,風來了,豬都可以飛上天。但風絕不會一直刮,待風停了,就是最終直面難題,考驗真才實學的時刻。互聯網+,不論是誰給戰略規劃,即便是高層有意,最終還得市場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