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OIV公布了2015年度獎學金計劃,研究課題包括葡萄栽培領域、釀酒領域、經濟領域及安全與健康領域等多個方面,凡從事葡萄酒相關科研的工作人員、正在申請博士學位的在讀研究生都可以申請。我仔細看了OIV官方網站上的相關文件,覺得這確實是一件難得的好事,得了獎學金不說,還能夠深入地參與到國際葡萄酒的科研領域。
由此想到中國葡萄酒在國際舞臺上的表現。近年來,中國葡萄酒開始在國際大賽上頻頻獲獎,增加了在世人面前的曝光率,特別是今年6月份波爾多VINEXPO展會,中國酒協帶隊參加、張裕等企業也設有自己的展位,可以說中國葡萄酒在法國也是賺足了眼球。不過,熱鬧過后,人們不禁在想,中國葡萄酒真的被國際社會所接受嗎?中國葡萄酒的國際化之路還有多遠?
一、中國要盡快融入國際大家族
中國葡萄酒要想進入國際社會,首先要得到行業內的認可。以OIV為例,這是國際上公認的政府間國際性組織,目前有成員國46個、觀察員12個。從產量上看,很多國家都遠遠低于中國,但是,他們卻早已經成為OIV正式成員國,這樣他們就可以深入地參與到釀酒法規、行業標準以及國際貿易合作等方面的交流。中國只有煙臺和寧夏兩個地區性的觀察員,其參與程度與話語權可想而知。類似的國際性組織還有很多,比如國際葡萄酒法律協會(AIDV)、國際葡萄酒與烈酒聯盟(FIVS),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地區性的學術交流組織,中國的參與度也是少之又少。沒有交流,也就缺少了被外界認可的機會。
二、要加強國際市場的研究
在國內,進口葡萄酒攻城掠地,這是國際葡萄酒貿易的具體體現,其中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但是,我們往往把進口酒視為猛虎,更多的是抵制和排除,而缺少開放和學習的心態。實際上進口葡萄酒的很多戰略戰術都是非常成熟的,對國產酒同樣有效。對于國際市場的開拓,我們似乎也沒有做好充分地準備,對于國外的市場格局和消費狀況尚未開展系統的調查和分析,遠的不說,就是“一帶一路”沿線的相鄰國家也是了解甚少。
三、要有國際化市場運作的勇氣和膽識
中國的企業能夠到國外花費幾千萬甚至幾個億去收購一個酒莊,卻沒有人愿意花費人力物力去拓展中國的葡萄酒市場。我想除了個別企業的所謂“戰略布局”,更多的是投機意識和文化愚昧。就中國目前的產品品質和風格而言,完全可以進入國際市場并擁有自己的消費人群。包括價格之內的性價比并不是唯一的障礙。什么是“性價比”,就是消費者愿意用預期的價格購買你的產品或服務,這需要大量的品牌推廣和文化營銷去占領消費者的心智。中國的葡萄酒生產及貿易企業,應該拿出足夠的勇氣,敢于在國際市場上競爭。100多年前的美國、澳洲葡萄酒以及幾十年前的智利葡萄酒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中國葡萄酒也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一條國際化之路。
四、培養國際化人才應該成為國家戰略
目前,在國外學習葡萄酒及相關專業的留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個不小的群體,他們大部分是學習釀造專業,少部分學習葡萄酒法律及貿易。歸國后的工作主要還是在進口葡萄酒公司做銷售或培訓,有一部分成了國外配套產品在中國的銷售代表,只有極少數人在國內的酒莊從事技術工作,這不能不說是中國葡萄酒行業在人才制度上的重大缺失。
我們應該把這些人才聚攏到國產葡萄酒的生產及推廣上來,發揮他們在專業、外語以及國際交往等方面的優勢,讓他們更好地服務于中國;同時,還要有意識地、有目的地培養自己的國際貿易人才,為中國葡萄酒走向世界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